目的地搜索
学术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园地 >> 学术文章 >> 正文
“学科”还是“领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概念的理性解读
2018-09-19 11:43  

“学科”还是“领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概念的理性解读

眭依凡 李芳莹

一、加强“双一流”建设的背景

背景一:国家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模式, 其中特别强调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创新发展摆在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及其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资料表明, 全球制造业已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我国还处于第三梯队中低端制造领域。这样一种制造业的划分其实是一国的科技实力物化为制造业生产力的结果。全球在科技实力上亦形成了五个层级的世界格局:“核心层当属美国一家独大, “发达层由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占据, “登堂层成员有芬兰、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 “门口层由中国、印度、墨西哥及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构成, “落后层为发展中贫穷落后国家。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与科技实力基本处在同一层次。

背景二:国家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应该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中做出应有的贡献的主张, 这与旨在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 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一脉相承。其实践的关键在于:一个欲担负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责任的国家不仅要有理想情怀, 还必须有雄厚的国家实力尤其是全球竞争力。

从表2可见, 全球竞争力排名前10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高等教育与培训以及与之高度相关的技术成熟度创新能力排名居前的国家和地区, 它们在创新人才培养及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2 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排名

表2 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排名

背景三:我国还没有具有真正比较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的必须具有世界最强的学术实力、世界最多的学术贡献、世界最好的学术声誉三大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具有时空相对性的比较概念, 拥有一些世界一流学科专业, 聚集了一群世界一流学者, 吸引了一大群世界一流学生, 以世界一流的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理念和世界一流办学条件, 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制度和世界一流大学文化, 能够培养世界一流专业人才和研究创造世界一流水平新知识的大学。因此,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没有具有真正比较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与“领域”的理性解读

新知识和新科技正在以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 我们已迈入以人工智能 (AI) 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认为自AI进入到2.0时代, 人们便从以人类社会空间 (H) +物理空间 (P) ”为特征的二元空间世界结构向人类社会空间 (H) +物理空间 (P) +信息空间(C) ”的三元新世界过渡。这样一种空间变化带来了人类认知的新计算 (建立在新老空间的互动CHCP之上的AI) , 新通道 (给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 , 新门类 (认识复杂巨系统如城市运行系统、环境生态系统、健康医疗系统等, 即科学+工程+社会影响) , 为了适应和引领这个新世界, 我们不仅需要新技术, 更需要发展一些起基础性作用的新理论、新学科、新知识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 未来的科学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都将面临许多新理论及其实践的挑战, 这完全超越了传统学科的边界。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院士在总结道, 真正的颠覆性技术具有两个共性:一是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 它不是神话或幻想, 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 并非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徐匡迪院士的概括是准确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学科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依旧以既有的传统学科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之一流学科遴选的依据及建设的目标, 我国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至多只能停留在追踪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并进行跟随式科学研究的水平, 并满足于所谓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学术绩效上。我们就不可能生产引领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创性知识与技术成果, 更谈不上为改变世界做出贡献。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世界一流学科做出如下理性解读。

(1) 世界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及实现创造型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不可或缺的具有物质价值作用的基础, 即世界一流学科不单纯是学术概念, 而是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学术平台。

(2) 世界一流学科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概念, 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知识贡献的研究领域, 其可以是某一学科新发现的或某科学原理创新应用而产生的富有深入挖掘价值的研究方向, 但更多的是由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或协同攻关的新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不在于它作为一个学科整体有多么强大, 而在于它在一个或若干相对集中的学术或技术研究领域做出了多少改变世界的知识贡献。

(3) 如同世界一流大学是极少数大学追求的目标, 世界一流学科亦是少数学科追求的目标;同时如同世界一流大学是需要极其雄厚的财力资源支撑的学术组织, 世界一流学科对财力资源也有巨大的依赖性。所以即便那些财力资源具有较强可持续性的大学也无法满足其所有学科同时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需要。

三、双一流建设建议

(1)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与否取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建成与否, 因此必须不打折扣的把有限的人财物资源真正有效地投入到具有比较意义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并产生可预见的建设成效。

(2) 由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参与知识与技术国际竞争的需要, 也是提升国家知识与技术薄弱领域的需要, 所以世界一流学科的遴选及建设必须针对能够占据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对改变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具有突破性的知识创新领域, 以及在我国相对薄弱且受科技发达国家限制的高新科学技术。前者需要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做出高屋建瓴的预测和判断,我们可以从2017年美国公布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中获得启示 (如表4所示) 。美国出台该报告旨在帮助该国相关政府部门、科研组织及企业对未来30年可能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科技有个总体把握, 以便它们明确科技投资方向, 确保美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科技优势。清华大学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把全校11个学科门类整合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等4大领域, 同时组建20个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群及8个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且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学科。这种针对自身学科基础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学科重构对于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无疑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创举。

(3) “双一流建设是需要消耗巨量资源的昂贵事业, 政府部门和双一流建设入榜大学都必须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流学科遴选与建设的基本原则, 将人财物资源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浙江大学具有学术特区之称的生命科学研究院创建于2009, 短短几年间就在国际最具学术权威性的ScienceNature子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 其原因就在于浙江大学为该院的科学研究投资了数亿之多。遴选数量过多的一流学科加以建设必然导致有限资源过于分散, 其结果必然导致建设目标的欲速而不达。

4 2016-2045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

表4 2016-2045年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

4 2016-2045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

表4 2016-2045年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

摘编自《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第4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