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东 赵英
一、问题提出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对于一个还有270所以“师范大学、师范学院”为名的师范院校和210所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院校存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不可能回避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讨论如何建设教师教育学科的问题。
二、师范院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的困境
我国师范院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存在着多种困境, 既有组织困境, 也有制度困境, 还有学科缺位困境, 更有认识困境。
(一) 组织困境。
师范院校长期以来是以培养教师的一个整体的大学而存在的, 其办学目标就是教师培养, 它涉及到师范院校内部的各个二级人才培养机构, 尤其是与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相关的学科院系。因此, 当政策上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来理解师范院校的时候, 与教师培养相关的学科既包括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又包括教育学的各二级学科, 还包括心理学的教育心理学……几乎囊括了师范院校的所有学科。这意味着, 师范院校建设一流大学就是建设一流师范院校, 建设一流学科就是建设所有学科, 显然师范院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存在着组织困境。这种困境一方面表现在师范院校的师范学科“名存实亡”, 更多的是非师范学科的大量存在, 如果师范院校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那么难道就以与教师培养相关的院系为建设单位吗?显然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培养的直接涉事院系关注的都是自身学术逻辑的学科建设,比如化学学院的化学学科、物理学院的物理学科, 而不是化学教育、物理教育学科的建设, 这实际上又使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落入到“表面人人关注, 实际无人关注”的境地。
(二) 制度困境。
我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缺乏教师教育学科建制的制度基础。高水平大学参与到教师教育当中非常重要。但在以学科为基本组织单元及资源汇集方式的大学结构中, 因为没有正式的学科建制,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综合大学自然难以产生举办或参与教师教育的内生动力。
(三) 学科缺位困境。
教师教育学科的缺位导致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没有学科依托。师范院校已经从传统的“举校办师范”走上了综合化的道路,处于现代大学体系内的教师教育必须基于学科建制和学科建设, 以获取基本的资源、平台和生存发展空间;否则,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将可能会继续面临空间挤压、资源流失、优势弱化等问题, 其教师教育特色就难以保持, 更难以得到强化。
(四) 认识困境。
师范院校尚存在诸多认识误区, 不利于其一流大学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属性, 把教师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而非专业人才培养, 进而遮蔽了师范院校对于建设教师教育学科、建立教师教育专业学院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认知。二是将教师教育弱化的根源归因于自身的综合化, 而无视综合化过程中教师教育学术组织、学科制度没有顺势建立、及时转型才是导致教师教育弱化、边缘化的根本原因, 也没有认识到教师教育成为综合大学专业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和改革方向。三是将教师教育简单理解为学科教育加专业教育的二元“拼盘”, 没有认识到教师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教育, 而这种专业教育就是教师的教学专业教育, 它与学科教育无关。四是把教师教育特色理解为院校特色而非专业特色, 并没有把教师教育真正当作特色来做, 教师教育特色也没有真正落实在师范专业上。这些认识误区不消除、不改变, 师范院校就难以真正步入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正确轨道。
三、“双一流”建设逻辑中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基本组织、基本建设。我们认为对于师范院校而言,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一是功能的基础性。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构建教师教育学术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是建立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培养教师教育专门研究人才、增强学科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从师范院校的功能承载来讲,没有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支撑,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就不可能做到一流。
二是内容的综合性。从学科的基本要素来看,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包括知识体系建设、学科制度建设、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学科组织建设、学科文化建设、学科资源建设等多项内容。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特点非常明显, 需要多方共进, 共同发力。
三是目标的多元性。就师范院校而言,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成效至少要体现在四个关键的层面:一是建设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队伍, 形成优势突出的学科发展梯队;二是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三是提高科研和决策服务水平, 形成较强的学术生产力和服务支撑力, 高质量地研究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传承、培育、创新教师教育文化。
四、“双一流”建设逻辑中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
(一) 学位点建设路径。
在目前教师教育学科制度尚未确立的背景下, 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以在其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教师教育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 通过学位点建设牵引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即以学位点为平台整合教师教育的研究方向和资源, 培养和建立教师教育学科梯队, 推动教师教育知识和理论创新, 并通过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为学科建设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人力资源储备, 进而带动和促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各项内容的综合发展。
当前, 国内部分师范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 以学位点建设牵引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比如, 北京师范大学分别于2007年、2010年自主设置了教师教育二级硕士点和博士点, 启动招收“教师教育专业”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自主设置了教师教育二级硕士点或交叉学科硕士点, 部分师范大学已将教师教育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培育建设。
(二) 组织建设路径。
建设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科组织,否则教师教育学科就没有发展的平台、空间和载体。有两种选择路径:第一种路径是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学院, 即教育学院 (部) 、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发展学院。第二种路径是建立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所或基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二者同步建设。有了组织结构才可能创设学科发展的空间, 才可能发挥教师培养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 要按照学科逻辑实施教师教育, 即通过改革, 实现由专业机构来配置教师教育各个环节的资源, 完成教师教育的任务, 专业学院的内在治理结构要以教师专业逻辑来建构。
(三) 队伍建设路径。
对师范院校而言, 一要建立教师教育教授职称, 并推动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的身份从学科教学论教授向教师教育教授转型。
二是加强教师教育学科梯队建设, 特别是要重视教师教育专业博士生的培养, 使其成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有力承载者; 要加强年轻团队的培养, 优化其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关键是要打通其专业发展通道。
(四) 项目建设路径。
学科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要与当下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通过项目研究和科研攻关的形式, 解决国家和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项目建设路径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学术逻辑, 使教师教育学科能在一个确定的目标引领下, 实现在学术资源分配、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提升等综合的学科建设目标。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理论、实践、政策问题纷繁复杂, 教师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亟待完善, 有太多的科研课题需要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研究。这既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学科提供了大量的科研生长点, 也是教师教育学科提升科研水平、证明学科价值、彰显学科声誉的重要途径。可喜的是, 部分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已将“教师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分类”进行申报, 部分师范院校也设立了教师教育科研专项。但是, 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中尚没有把“教师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分类进行申报,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 本文认为, 师范院校可以围绕国家或区域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设立或申报教师教育项目, 按照项目管理的形式整合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各类资源, 进而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国际交流等综合提升。
(五) 专业及课程建设路径。
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按照广义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构的, 是以教育学的知识逻辑为基础设置课程并建构课程内容体系的, 因此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 它们太学科化、学术化和学科体系化, 与教师教育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距离。它们不能与教师专业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课程实施存在诸多问题, 如与基础教育实践没有联系, 不能促进教师社会化等。
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应该是以学段和教师类型为逻辑而构建体系。根据学科建构逻辑, 教师教育学科是由专业和方向构成的。这种学科体系的构建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供了基本依据,与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制度是的一致的, 是一种符合教师教育逻辑的专业和课程体系。
(六) 文化建设路径。
学科建设离不开学科文化, 学科文化为学科建设营造一种氛围,有益于增进学科的认同感、归属感, 提升学科人的学科意识。而且, 只有更多的教师教育者拥有自觉的学科意识, 教师教育学科发展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即整合现有学会力量, 建立全国性、有影响的教师教育学术共同体;定期举办高层次的教师教育学术会议;创办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学术刊物, 建设教师教育学科的“朋友圈”。
本文摘编自《教育发展研究》 2018年第9期
“学科”还是“领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概念的理性解读
眭依凡 李芳莹
一、加强“双一流”建设的背景
背景一:国家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模式, 其中特别强调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创新发展摆在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及其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资料表明, 全球制造业已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我国还处于第三梯队中低端制造领域。这样一种制造业的划分其实是一国的科技实力物化为制造业生产力的结果。全球在科技实力上亦形成了五个层级的世界格局:“核心层”当属美国一家独大, “发达层”由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占据, “登堂层”成员有芬兰、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 “门口层”由中国、印度、墨西哥及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构成, “落后层”为发展中贫穷落后国家。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与科技实力基本处在同一层次。
背景二:国家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应该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中做出应有的贡献的主张, 这与旨在“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 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一带一路”倡议一脉相承。其实践的关键在于:一个欲担负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责任的国家不仅要有理想情怀, 还必须有雄厚的国家实力尤其是全球竞争力。
从表2可见, 全球竞争力排名前10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高等教育与培训”以及与之高度相关的“技术成熟度”、“创新能力”排名居前的国家和地区, 它们在创新人才培养及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表2 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排名
背景三:我国还没有具有真正比较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的必须具有“世界最强的学术实力、世界最多的学术贡献、世界最好的学术声誉”三大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具有时空相对性的比较概念, 它“拥有一些世界一流学科专业, 聚集了一群世界一流学者, 吸引了一大群世界一流学生, 以世界一流的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理念和世界一流办学条件, 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制度和世界一流大学文化, 能够培养世界一流专业人才和研究创造世界一流水平新知识的大学”。因此,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没有具有真正比较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与“领域”的理性解读
新知识和新科技正在以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 我们已迈入以人工智能 (AI) 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认为自AI进入到2.0时代, 人们便从以“人类社会空间 (H) +物理空间 (P) ”为特征的二元空间世界结构向“人类社会空间 (H) +物理空间 (P) +信息空间(C) ”的三元新世界过渡。这样一种空间变化带来了人类认知的新计算 (建立在新老空间的互动CH、CP之上的AI) , 新通道 (给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 , 新门类 (认识复杂巨系统如城市运行系统、环境生态系统、健康医疗系统等, 即科学+工程+社会影响) , 为了适应和引领这个新世界, 我们不仅需要新技术, 更需要发展一些起基础性作用的新理论、新学科、新知识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 未来的科学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都将面临许多新理论及其实践的挑战, 这完全超越了传统学科的边界。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院士在总结道, 真正的颠覆性技术具有两个共性:一是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 它不是神话或幻想, 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 并非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徐匡迪院士的概括是准确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学科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依旧以既有的传统学科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之一流学科遴选的依据及建设的目标, 我国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至多只能停留在追踪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并进行跟随式科学研究的水平, 并满足于所谓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学术绩效上。我们就不可能生产引领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创性知识与技术成果, 更谈不上为改变世界做出贡献。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世界一流学科做出如下理性解读。
(1) 世界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及实现创造型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不可或缺的具有物质价值作用的基础, 即世界一流学科不单纯是学术概念, 而是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学术平台。
(2) 世界一流学科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概念, 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知识贡献的研究领域, 其可以是某一学科新发现的或某科学原理创新应用而产生的富有深入挖掘价值的研究方向, 但更多的是由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或协同攻关的新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不在于它作为一个学科整体有多么强大, 而在于它在一个或若干相对集中的学术或技术研究领域做出了多少改变世界的知识贡献。
(3) 如同世界一流大学是极少数大学追求的目标, 世界一流学科亦是少数学科追求的目标;同时如同世界一流大学是需要极其雄厚的财力资源支撑的学术组织, 世界一流学科对财力资源也有巨大的依赖性。所以即便那些财力资源具有较强可持续性的大学也无法满足其所有学科同时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需要。
三、“双一流”建设建议
(1)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与否取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建成与否, 因此必须不打折扣的把有限的人财物资源真正有效地投入到具有比较意义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并产生可预见的建设成效。
(2) 由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参与知识与技术国际竞争的需要, 也是提升国家知识与技术薄弱领域的需要, 所以世界一流学科的遴选及建设必须针对能够占据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对改变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具有突破性的知识创新领域, 以及在我国相对薄弱且受科技发达国家限制的高新科学技术。前者需要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做出高屋建瓴的预测和判断,我们可以从2017年美国公布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中获得启示 (如表4所示) 。美国出台该报告旨在帮助该国相关政府部门、科研组织及企业对未来30年可能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科技有个总体把握, 以便它们明确科技投资方向, 确保美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科技优势。清华大学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把全校11个学科门类整合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等4大领域, 同时组建20个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群及8个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且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学科。这种针对自身学科基础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学科重构对于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无疑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创举。
(3) “双一流”建设是需要消耗巨量资源的昂贵事业, 政府部门和“双一流”建设入榜大学都必须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流学科”遴选与建设的基本原则, 将人财物资源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浙江大学具有学术特区之称的生命科学研究院创建于2009年, 短短几年间就在国际最具学术权威性的Science和Nature子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 其原因就在于浙江大学为该院的科学研究投资了数亿之多。遴选数量过多的一流学科加以建设必然导致有限资源过于分散, 其结果必然导致建设目标的欲速而不达。
表4 2016-2045年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
表4 2016-2045年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
摘编自《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第4期
北京9月10日电 全国教育大会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月10日是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克强在会上讲话。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军队有关单位,部分高校负责同志参加大会。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习近平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习近平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习近平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以上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9月10日至11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大会,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对动员全党全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考察并同师生座谈,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贺信回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对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切实增强办好新时代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形成体系学。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结合学、打通学、融会学,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要带着问题学。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工作关键,聚焦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广大干部师生结合工作岗位和思想实际,深入学习研讨,确保讲话精神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掌握方法学。通过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着力掌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教育第一”,不断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新态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精准把握。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把人口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挖掘出来,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要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十次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到位。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坚持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以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已从“立柱架梁”进入到“内部装修”阶段。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着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明确了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毫不动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今年,中央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统筹和决策。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维护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门要切实抓好学习贯彻落实,履行好职责义务,迅速行动、主动担当,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要坚持“新、高、实、深”的工作要求。着力做到“新”,跳出传统工作套路,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着力做到“高”,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负责尽责,体现教育系统特点,提高学习宣传贯彻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做到“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紧扣人民群众关切,紧扣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具体的、适宜的、分类指导的方式,确保大会精神落下去、出效果;着力做到“深”,加强理论概括、学理支撑和经验集成,不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升华到规律层面,转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要把握“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的工作方法。要“转时态”,一切工作都要进入十九大后的时间频道,进入教育大会后的工作节奏,以当前工作为中心,坚持当前和长远相衔接、重点和全面相结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分阶段逐步深化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工作;要“转语态”,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坚持党言党语、民言民语、学言学语并举,坚持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并重,更多运用生动鲜活的宣传方式,用大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转状态”,以奋进的状态、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把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同推进实施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种好“责任田”;要“转心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教育的自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要建立“五张清单”施工图。建立问题清单,围绕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列出近一两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找准切入点、突破口,集中力量、倾斜资源进行攻关;建立课题清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组织力量进行研究阐释;建立政策清单,对标中央的新精神新要求,系统梳理和诊断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认真做好废、改、立、释各项工作;建立任务清单,抓紧制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分工,明确各项工作进度安排、时间节点;建立责任清单,坚持政治任务和岗位职责相结合、一般要求和特殊规定相结合,把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学习宣传贯彻的责任明确下来,加强督查督办。
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教育系统要牢牢抓住这次教育大会的历史新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攻坚克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09月25日 2版
——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9月12日,全国教育大会胜利闭幕第二天,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暨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认真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以及李克强总理讲话和孙春兰副总理总结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集体学习。部党组成员及有关司局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发言。
陈宝生在讲话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入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陈宝生强调,这次大会顺应历史潮流、体现历史规律,要解决的问题群众期盼,作出的部署顺应民心;这次大会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总结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这次大会肯定了工作成绩,明确了顶层设计,作出了重要指导,提供了长线保障,得到了有力支持,整个教育战线高度关注、高度拥护;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必将深刻改变教育事业的面貌,是一次能够写入历史、进入人心、改变生活、开启未来的大会,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历史性、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陈宝生要求,教育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深刻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实现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作为。一是把握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工作要“新”,学习宣传贯彻水平要“高”,落实践行要“实”,学理阐释要“深”。二是把握工作方法。要“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踏上教育现代化新征程,想问题、抓工作要转到十九大之后的时间频道,进入教育大会之后的工作节奏,要用党言党语讲理论、民言民语讲精神、学言学语讲思想、外言外语讲故事,激励干部奋进创业,鼓励教师潜心育人,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入脑入心。三是做好“四个结合”。要把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与学习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与学习总书记给教育系统的系列回信、贺信结合起来,与学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结合起来,与学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结合起来。四是开展“四个行动”。要发挥教育系统优势,开展好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的宣讲行动、培训行动、研讨行动和调查行动,完善宣讲机制,实现培训全覆盖,推动理论升华,解决实际问题。五是明确衡量标准。要将精神吃透了没有、思想触动了没有、措施到位了没有、问题解决了没有,作为衡量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的标准,把自己摆进去,对标对表。六是健全“五个清单”。围绕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政策清单、课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会议决定尽快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和《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工作方案》,指导教育系统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的热潮。
——教育部党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大会,谋划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教育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考察并同师生座谈,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有力引领了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次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概括为“九个坚持”,并进一步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推动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国。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原则,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举旗定向、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强调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体现了高度的战略性,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体现了深刻的规律性,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体现了突出的创新性,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办好新时代教育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明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
这次教育大会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教育系统要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部署要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着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着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着力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到位。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着力回应人民群众教育关切。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现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提升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水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每个人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着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全力推动教育大会精神落地见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学深悟透、弄懂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要求上来。
要把握“新、高、实、深”的要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跳出传统的工作套路,不断改进和创新贯彻落实工作;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负责尽责,体现教育系统特点,提高学习宣传贯彻的质量和水平;着眼于落下去、出效果,因地因校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加强理论概括、学理支撑和经验集成,不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升华到规律层面,转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要把握“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的方法。一切工作保持在党的十九大后的时间频道,进入教育大会后的工作节奏,坚持当前和长远相衔接、重点和全面相结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切实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坚持党言党语、民言民语和学言学语并举,坚持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并重,用大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奋进的状态、改革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把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同推进实施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种好“责任田”;切实增强办好中国教育的自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不断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要建立健全清单管理机制。围绕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课题清单、政策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找准切入点与突破口,明确各项工作进度安排和时间节点,集中力量攻关,加强督查问责,把大会精神落实到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中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教育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育系统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强化责任担当,锐意开拓进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本科生就能得到诺贝尔奖得主的亲自指点,五六人的小组与知名学者“炉边对话”?在复旦大学,这并不是个案。
从2006年启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到2012年全面推行“书院制”、2017年实现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全覆盖;从鼓励拔尖人才和专业分层教学的“荣誉项目”,到开通多重“旋转门”、推动多元发展的“2+X”培养体系——10多年来,复旦大学不断深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新学期开学,复旦大学多个院系的2018级本科新生一报到,就拿到了一份本科“学程项目”规定及解读——学校将试点实施新的“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在这一培养方案下,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能修读自己心仪的专业课程,还能获得更多的发展路径选择机会。
“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是复旦大学根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原则构筑的新型多元育人体系。“2”指的是前两年以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夯实学业基础,“X”指的是多元发展——不是少数学生才有机会的转专业、跨校辅修,而是在本科第二阶段,学生们都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人生规划,选择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不同路径,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2+X”方案落地,始于一年前复旦大学推出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打破本科四年学习同院系、同专业“齐步走”惯性,压缩专业必修课数量,构建少而精的专业核心课体系,同时提供多种模块化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课程组合——这在复旦被称之为“学程项目”。在主修专业之外,学生可以系统修读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或特设主题的系列课程,并取得专业学程证书乃至双学位,让跨学科、交叉创新发展有了具体可行的路径。想要“创新创业”,不光有专项课程,还有创新交叉实验室、创新实训湾及各类创新俱乐部等服务平台,将创新项目和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在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如今有一大批“无学分课程讨论班”,每学期还有按不同主题和方向开设的十余门特殊课程。“我们既可以选择加入某个主题的讨论,也可以拉上三五个人,再请一位老师,针对某一篇论文或是某一个问题,自己组织讨论。”在2017年第八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独揽多项奖牌、如今已在斯坦福大学继续攻读的2014级本科生钱列,这样形容让他获益良多的“讨论班”:相较于自己琢磨,老师的指导以及和同学们的讨论让他少走了弯路;相较于老师讲授的单方向输出,双向互动让他觉得更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
这些讨论班、特殊课程,源于复旦大学2015年起试点设立的本科“荣誉项目”计划——对优秀拔尖学生,学校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和高标准的科研实践,使之既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又充分接触前沿研究,并能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持久的竞争力。这样的学生,毕业时会被授予荣誉证书,拿到校长亲自签名的推荐信。
物理学系教授周磊说,选修“荣誉课程”的学生约占全部学生的30%,除一般课堂教学内容外,他们需要自主探索相关小课题,在讨论班中汇报相关进展,形成包括理论推导、数值仿真甚至是实验验证在内的完整课程论文,“与一般习题作业中问题都由老师给定不同,做小课题是从发现并描述问题开始的,这是科学家们发现物理规律的最初阶段。”
为配合新的本科培养体系,复旦将本科教学质量在教师绩效分配中的权重提高到超过50%,同时加大投入,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与社会实践。2017年,复旦大学超过60%的学生参与交流学习、国际组织实习,7000余人次参与600多个社会实践项目。
“大学应该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思考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复旦要通过改革,培养能够掌握未来的人才。”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宁生表示。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8年9月10日 4 版)
中国科学院大学苏湛老师给22名学生抄袭文章0分,引来网上热议。近日,清华大学发布消息称,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清华大学将为全校教师提供教学过程中课程作业的查重服务,系全国首个对学生课程作业查重的高校。
清华大学这是过于小心了吗?我看不是。好学生多的是,但是抄袭成瘾的学生,也有。
清华大学教务处教学质量办公室工作人员宣华介绍,随着大作业、小论文等课程考核方式逐渐取代单一的期末试卷考试,授课教师或助教无法完全判定学生作业是否原创,因此采用作业查重系统能有效预防和发现学术不端行为。
作业查重采用中国知网检测系统,在今年秋季学期开设课程的教师均可以院系为单位申请使用。查重系统包括三类检测,一是横向检测,即将上传作业与系统中已有的海量数据进行对比;二是纵向检测,可将往年的电子版作业打包,上传到系统中,防止上下年级抄袭;三是校内互检,防止同学之间的相互抄袭。
摘编自麦可思研究,原标题为:继国科大后,清华首现学生课程作业查重服务
清华用全职讲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献礼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以制度重塑尊师重教之基。
清华校友近年来开始通过用捐赠以恩师的名字命名的奖助学金、奖教金的方式感念恩师,在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的同时,使恩师之风骨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在工字厅,王淙、英诺天使基金、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捐赠支持计算机系设立冠名教授基金。计算机系冠名教授基金的设立拉开了清华大学全面推进全职讲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的序幕,通过设立讲席教授基金,招聘世界著名学者来校执教。
作为学术带头人,讲席教授应领导制定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对学科前沿或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为相关学科向世界一流发展作出贡献;讲授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指导培养研究生,参与课程结构、内容和教材的建设;指导青年教师,与校内教师合作,开展相关学科的前沿或跨学科的高水平研究。聘期内在相关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讲席教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讲席教授制度在清华也的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直接推动学校相关学科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关于讲席教授
美国高校设立的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ship),通常是位于正教授(Full Professorship)之上的一个头衔,获此头衔的学者都是在各自领域特别杰出且成就非凡的教授。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发源地德国,一个讲席就意味着一个研究领域,而讲席教授其实就是这个研究领域的整体负责人,其学术和科研实力及特色自不待言。
在英国,一般而言,教授(Professor)就相当于美国的讲席教授,学术地位居于主要侧重于研究而非教学的“研究员”(Reader)之上,也是最高的学术头衔。英国历史上,曾经设有若干“敕命教授讲席”(Regius Professor),获得者往往是学术界的翘楚。
而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讲席”(Lucasian Chair of Mathematics)更是世界驰名。该席位的授予对象均为数理领域最为杰出的研究者,同一时间只授予一人,其拥有者被尊称为“卢卡斯教授”(Lucasian Professor)。从1663年接受国会议员亨利·卢卡斯的遗赠设立至今,350年来,担任过这个席位的科学家包括伊萨克·牛顿、保罗·狄拉克和斯蒂芬·霍金等。
与接受捐赠设立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相似,美国的讲席教授席位也与社会捐赠密切相关。在美国大学积极寻求社会资源以维持生存、参与竞争和促进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讲席制度与社会捐赠和现代基金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的“捐赠讲席”模式,已然成为美国知名大学引进社会资源,留住一流学者、巩固学术实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不同的大学在捐赠讲席的管理建构上不尽相同,体现了很大的灵活性。原则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成为美国捐赠讲席的捐赠方,包括校友、公益基金会、企业家、企业、政府部门等。讲席教授对初始捐赠金额都有最低要求,这是综合考虑初始资金的投资规模效应与投资收益率所作出的必要规定。
为了鼓励捐赠,大学会赋予捐赠讲席者冠名权,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大学最终决定具体的冠名方案。一般而言,冠名可以是捐赠者自己的名字,也可以是其家庭成员、企业、基金会或想要纪念的其他人或组织机构的名字。
摘编自清华新闻网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9号)
详见教育部网站
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公布
9月12日,教育部发布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公示名单,拟委托北京市等5个省(区、市)、清华大学等10个高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等50个二级院(系)开展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根据试点层面的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试点省(区、市)、试点高校、试点院(系)三类。具体名单如下:
一、试点省(区、市)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浙江省 湖北省
二、试点高校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大 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东南大学 重庆大学
三、试点院(系) (仅摘录师范院校10所及我市高校1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原标题为:10所高校、50个院系入选!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公布
教育部: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
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方向包括面向全国高校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项活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
资金使用方向:
面向全国高校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项活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的国家级示范培训;凝练推广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研讨交流;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等。
资金管理:专款专用统一管理单独核算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财务司负责人表示,思政专项资金分为研究项目资金、非研究项目资金和管理资金。
资金支出管理方面,思政专项资金实行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和绩效奖励制度。
研究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间接费用主要用于补偿所在单位的间接成本耗费和激励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间接费用按照项目资助总额的一定比例核定,提取比例最高达到30%。
“依托单位要处理好合理分摊间接成本和对科研人员激励的关系,绩效支出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更好地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
《办法》还规定,思政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项目依托单位应当将思政专项资金统一管理,单独核算。
加快落实:尽快启动培训确保财务人员理解政策
为推动《暂行办法》各项规定得到准确理解和全面落实,上述负责人表示,后续将加强培训指导。
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尽快启动各层次培训工作,统一培训要求,统一政策口径,确保广大思政工作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尽快熟悉政策、理解政策、用好政策。中央层面的培训由教育部具体组织实施。
此外,教育部将适时部署,对相关单位宣传培训和贯彻落实情况,包括项目资金管理权限落实、内部管理办法制定、内控机制建设、绩效目标达成、相关事项公开等情况开展督察,研究、协调解决贯彻落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摘编自新京报网
教育部:教授“缺席”本科教学,职称评定将一票否决
新学期伊始,教育部就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高校认真查找本科教育中还存在的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等问题,围绕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师德师风、课堂教学秩序、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逐级狠抓落实。
确保教授“全员本科授课”
针对多年诟病的“教授离讲台渐行渐远”的现象,《通知》特别强调,各高校要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制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专门管理规定,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
为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通知》还提出,各校要完善修订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将教学质量将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将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通知》还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科学研究制定本地区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行动计划,各高校也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校由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方案落实。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除了要求强化教师主体教学责任,《通知》还从课堂教学管理、学习过程管理等方面对本科生提高了要求。如,要求各高校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到人,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
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还将加大学习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也将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
《通知》指出,新方案要从2018级学生开始实施,持续抓四年、全程管到位,努力使每一级在校生都受益。
摘编自里瑟琦科教观察
日前,《科学技术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公开发布。规定明确,科技部将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减少科技计划项目重复、分散、封闭、低效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的现象。政府部门不直接管理具体科研项目,委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开展项目受理、评审、立项、过程管理、验收等具体工作。
规定提出,科技部将围绕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加强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科研诚信建设。
规定还明确,科技部对一般性出国(境)培训项目和其他培训项目不再进行审批审核,由各部门结合本行业本领域实际安排。对科研机构组建和调整事项不再进行审核,重在加强规划布局和绩效评价。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统筹国内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此次规定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提出成立“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该司将承担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工作,提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知识产权创造的相关政策措施建议,推动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发展。承担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指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18年9月12日第1版
9月10日上午,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发布《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招生培养政策:师范生提前录取与综合性大学办师范
《意见》中提到,加大对市属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切实提高生源质量,改革师范专业的招生方式,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择优选拔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良好潜质、有志于长期从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师范专业。
实施拓展中小学教师来源行动计划,多措并举,有效增加教师来源。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
同时,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创新教师培养形态,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造就高素质复合型教师。整合高水平综合大学一流学科知名专家资源,遴选优秀教师开展个性化研修,重点培养一大批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
薪酬政策:高层次人才绩效与教师多点取酬
《意见》要求合理确定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相对统一的绩效工资标准,不受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所需资金由市级财政予以保障。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开展多点教学并获得报酬。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09月11日第A05版,原标题为:师范专业招生将实行提前批录取
中国知网推出《全国教育学-学者论文指数排名TOP50》,以客观大数据揭示这3个学科的发展现状。我校白学军教授、闫国利教授、沈德立教授上榜。
教育学
总体上看,排名前50的学者分布于20个院校,有26人来自于7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4人来自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0人来自7所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温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北京开放大学、沈阳师范大学)。
按照综合指数排序,入选全国TOP50中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最多,共9人,其次是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分别有7人和4人进入前50。
心理学
总体上看,排名前50的学者分布于22个院校,包括4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15人,9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21人,9所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共14人。
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是进入前50最多的高校,共9人。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位列第2、第3,分别有6人和5人进入前50。我校白学军教授位列第2名、闫国利教授第18名、沈德立教授第24名。
摘编自腾讯教育
ESI学科排名中国高校(内地)上榜清单——化学
本次上榜机构总数为1201,比2018年7月数据增加29;中国高校(内地)上榜高校数为132,比2018年7月数据增加2所。
中国上榜高校(内地)总体呈下降趋势; 56所高校排名有所下降、17所高校排名保持不变;59所高校排名有提升。
我校化学学科在内地高校排98名,总排名912名(下降11名)。
摘编自校园教育,原标题:2018年9月ESI内地高校排名统计(分学科)
THE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南科大位列内地高校第八
9月26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网发布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72所高校上榜。南方科技大学首次上榜,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八。
南科大作为中国新兴大学,首次提交数据并上榜,各项指标在本次排名中均有不俗的表现,特别是在研究、论文引用和国际化方面。作为泰晤士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南科大的论文引用尤其突出,排名数据显示,南科大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一。
据悉,泰晤士大学排名的其他指标中,南科大也有不俗的表现。在教学方面,南科大生师比与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接轨,约为10:1;人才培养“三制三化”独具特色,教学科研序列教师中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2018年,南科大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以最快速度完成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在科研方面,南科大实行独立课题组项目负责人制(PI制),每位教学科研序列的教授都拥有独立的实验室、科研启动经费,组建独立课题组,独立申请项目和经费,教授在国际高水平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南科大在制度建设、人才招聘、学术交流、学科规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以国际一流水平为参考依据和评价标准,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原标题:泰晤士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南科大首次上榜位列内地高校第八
QS发布2019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国34所高校上榜
QS全球高等教育集团发布了2019年度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国共有34所进入前500名,其中内地高校22所,香港高校4所,台湾高校8所。清华大学以全球第9名的成绩,成为亚洲排名最高的大学。
今年共有22所中国内地高校上榜。清华大学位列全球第9名,北京大学(20名)、复旦大学(26名)、浙江大学(38名)和上海交通大学(42名)。其余排名靠前的高校还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摘编自搜狐教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对41所(国防科技大学暂不置评)中国一流大学进行了年度发展指数的统计分析。
从一流大学发展指数看,除北京大学外,各大学的发展指数均为正值。其中发展指数最高的三所大学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91.5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2.89)和新疆大学(74.38),其中新疆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的是双一流B类院校。在2018年排名前10位的大学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发展指数表现较为突出,发展态势良好。
表:2018年中国一流大学发展指数排行榜
学校名称 |
年度发展指数 |
指数排序 |
2018年排名 |
中国海洋大学 |
91.57 |
1 |
56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82.89 |
2 |
52 |
新疆大学 |
74.38 |
3 |
138 |
中央民族大学 |
65.78 |
4 |
132 |
郑州大学 |
62.34 |
5 |
41 |
重庆大学 |
61.19 |
6 |
3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59.63 |
7 |
20 |
东北大学 |
59.23 |
8 |
40 |
电子科技大学 |
56.81 |
9 |
37 |
云南大学 |
53.37 |
10 |
72 |
西北工业大学 |
52.75 |
11 |
27 |
湖南大学 |
52.52 |
12 |
30 |
天津大学 |
51.73 |
13 |
21 |
中国农业大学 |
50.1 |
14 |
29 |
兰州大学 |
50.08 |
15 |
34 |
北京理工大学 |
47.15 |
16 |
24 |
华东师范大学 |
45.92 |
17 |
32 |
华南理工大学 |
39.08 |
18 |
26 |
东南大学 |
35.22 |
19 |
22 |
北京师范大学 |
34.62 |
20 |
19 |
南开大学 |
33.77 |
21 |
25 |
西安交通大学 |
32.48 |
22 |
14 |
厦门大学 |
32.15 |
23 |
23 |
同济大学 |
30.04 |
24 |
1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26.67 |
25 |
9 |
中国人民大学 |
24.92 |
26 |
15 |
大连理工大学 |
21.94 |
27 |
28 |
中南大学 |
21.65 |
28 |
16 |
吉林大学 |
19.73 |
29 |
1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9.38 |
30 |
13 |
山东大学 |
18.52 |
31 |
17 |
华中科技大学 |
16.79 |
32 |
11 |
中山大学 |
13.41 |
33 |
5 |
南京大学 |
12.23 |
34 |
10 |
四川大学 |
6.06 |
35 |
8 |
浙江大学 |
5.87 |
36 |
3 |
武汉大学 |
5.35 |
37 |
7 |
清华大学 |
5.03 |
38 |
1 |
上海交通大学 |
4.72 |
39 |
4 |
复旦大学 |
1.42 |
40 |
6 |
北京大学 |
-3.35 |
41 |
2 |
摘编自杭电评价科学研究院
近日,中国核工业大学、中国康复大学、中国能源大学这三所新筹建的“国字号”大学陆续传来最新的建设进展信息,其落户地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青岛也由此成为“赢家”。
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透露,“中核集团正在……筹建中国核工业大学,搭建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教育培训实体。”
6月15日,天津市与中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中核集团将在津投资建设中国核工业大学,围绕核产业,建成集人才技能培训、硕士及博士学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
今年7月25日,天津土地交易中心公告显示,中核集团全资子公司中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摘得津滨生(挂)2018-7号地块。其中有278921.9平米为教育科研用地,其余为城镇住宅、商服用地。
摘编自澎湃新闻,原标题为:三所新“国字号”大学建设进展披露:天津、青岛成“赢家”
9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宣布成立。当天下午,全球知名高校校长圆桌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我国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知名高校的校长,共话跨国人工智能合作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
与会大学校长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在理论研究、各国政策支持、产业化落地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推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的持续动力。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等表示,中国当前已经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人才和前沿机构及研究院,并且通过逐步的产业化积累了相当规模的数据优势。同时,我国在总体人工智能人才储备、基础理论与硬件方面尚有不足,大学应该有所作为。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2018年9月12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在上海交通大学对“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进行了论证。专家组由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褚君浩院士担任组长,成员由来自中科院计算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北卡罗纳大学等单位的6位专家组成。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论证。
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背景介绍:
2017年教育部与上海市签署了《教育部 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上海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上海交通大学申请的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教育部支持。该实验室的批复立项恰逢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工信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众多人工智能企业落户上海,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天时地利之便。本实验室的建设将极大推进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X”学科建设,助力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欧洲“金主”禁止受资助者在付费获取期刊上发文
由于科学出版向开放获取的转变过于缓慢,欧洲11个国家的科研资助机构近日决定施加压力。该集团——每年经费约76亿欧元,计划要求到2020年,其资助的每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免费开放。
该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不再允许目前许多订阅期刊要求的6个月或12个月的开放获取延迟,它也将不允许论文发表在所谓的混合期刊上。混合期刊收取订阅费用,但也会对单篇论文单独收费。
此举意味着从这11个资助机构,包括英国、荷兰、法国的国家资助机构以及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等,获得经费的科研人员必须放弃在《自然》《科学》《细胞》和《柳叶刀》等杂志上发表论文,除非这些期刊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18年9年6日第3版
两个科研人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个不苟言笑,一个喜笑颜开,谁更可能做出有影响的成果?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答案毫无疑问是前者。
《积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PositivePsychology)最近发表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这种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Lukasz D. Kaczmarek等 人研究了科学家社交网络照片上笑的强度与其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发现笑得越灿烂的科学家,其科研工作的影响越大。
研究发现,与很少笑的同行相比,满面笑容者拥有同样数量的论文,但质量更高,例如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更多,且他们的最新信息吸引的跟随者或粉丝也更多;控制年龄和性别因素后,结果仍然如此。这说明,相比于不苟言笑者,喜笑颜开的人更可能写出有影响的论文。
摘编自 e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