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教育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教育信息 >> 正文
2018年11月《教育信息》
2018-11-12 11:00  

 

“双一流”建设

抓好党建“五个结合”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  1

亚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5

课程建设

遵循两性一标准,倾力打造五大金课  9

大学通识类课程如何挤出水分. 10

他山之石

重庆大学开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新征程. 12

开大学建学习中心本科生做助教开展课业帮扶  16

高教动态

多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对科研领域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19

破除唯论文痼疾的现实路径. 19

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停办对不起良心的专业  21

把牢高等教育出口. 21

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 22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最新评估结果. 23

7%的高校获得七成政府拨入科研经费. 24

中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居第四,占总数6.5%27

广东将大手笔重点建设41所大学和147个学科  2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三期名单公布 178个学科入选  29

多省给大学专业动手术,退出机制有章法  29

加强本科教育,这些地方及高校做了什么?. 31

清华大学出台新政衔接基础教育. 32

北京大学大力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 33

清华、北大、北理工等多所高校建智慧教室  34

江苏省印发《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35

江苏镇江对硕士以上人才购房补贴,博士毕业生补贴20万元  36

教育领域放宽外资股比限制. 37

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正式运行. 38



“双一流”建设

抓好党建“五个结合”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

李建军

贵州大学作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高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打造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和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特色学科群,学科建设与内涵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建领航,党建与学校“双一流”建设同频共振,有力地推动了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

一、立德树人:思想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学校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把党的思想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通过实施“党旗领航”“学习提升”“守渠固基”“阵地培育”“师魂镕铸”“润物滴灌”六大行动,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抵制错误言行和严把进人关;高度重视舆论传播平台建设和管理,积极传导正能量,在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2017年度排行榜上,贵州大学入选全国高校网络舆论影响力前十名。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建立“通识+专业”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本科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积极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9 个专业纳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纯风行动”和“博学计划”,开展“做人·做事·做学问”系列讲座,打造“溪山论道”读书会、硕博论坛等品牌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成立“学习社”、“研习社”、“青马学社”等理论学习型社团,定期开展“研习诵”等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活动,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的内生动力。2017 ,学校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二、人才强校:组织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保障。学校多管齐下,抓好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两支队伍的建设,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干部。校党委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党的组织路线,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把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教育规律、品行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人才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

坚持党管人才。校党委书记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组织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各司其职,切实做好人才的引进、培育、管理和服务。

建立校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校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党员专家联系优秀青年教师制度,探索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坚持引培并举。实施“2114”高端人才引培计划,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教师培训实施办法等制度,引进与培养并举。2015 年以来,学校自主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长江学者2 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5 ,引进优秀博士近 400 人。

三、为人师表:作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校党委专题研究师德师风建设问题,采取综合措施,着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专家。

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不断强化在人才引进、岗位聘用、职称评审、导师遴选、课题申报和教师培训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切实预防和查处师德师风失范行为。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培训。通过组织参与各类各层次培训,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网络视频程、青年教师入职培训课堂等,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树立师德标兵,表彰先进典型。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推优表彰活动等,倡导尊师重教,鼓励广大教师创先争优。

推进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出台《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实施办法》,严格执行教育部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加强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建设,坚持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严肃处理了个别师德失范的教师。

四、机制保障:制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

贵州大学坚持制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为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学校制定了《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一流学科海外人才引进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以制度建设助推一流学科建设。2017 年学校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8 ,位列全国高校前八名,学校博士学位一级学科达到 17 (14 所部省合建高校前三名)。目前,学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量占全省高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的 61%,博士后流动站占全省 80%。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占全省在校研究生总数的 60% 80%。在 2017 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 18 个学科上榜,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获得“B+”等次,并列全国第四名,农药学学科实力和人才数量及团队影响力位居全国首位,数学、生物学、机械工程、软件工程 4 个学科获得“B-”等次,是我省高校学科建设最好成绩。学校重点支持植物保护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生物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建设国内一流学科;打造“学科特区”,引导和激励优势特色学科出成果、出人才,提升学科竞争力。

实施一流科研成果奖励计划。设立一流学科科研成果奖励专项基金,对学校学科提升做出杰出贡献、产出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高端智库成果和高新技术转化成果的学科团队及个人进行重点奖励。

推进“9030”学科专业瘦身计划。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将本科专业由逐步压减至 90 个左右,二级学院逐步压减至 30个以内。力争通过优化调整,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人数达到 2:1。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系统。

五、风清气正:反腐倡廉建设与巡察常态化相结合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突出问题和全面开展巡察工作的精神要求,坚决纠正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将反腐倡廉建设与巡察常态化相结合,深入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正风肃纪,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思想上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和校内巡察工作。学校党委开展了集中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突出问题暨校内全面巡察工作,进一步压实“两个责任”;党委带领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形成以上率下,层层落实的主体责任的相关机制;在全校 30 个基层党委设立基层纪委,建立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全覆盖的长效机制,设立特聘纪检员。

制度上建立了校内巡察工作机制。学校党委根据党内监督条例以及中央、省委对巡视工作的新要求,制定了《校内巡察工作办法》,以校内巡察工作为抓手,纠正“四风”常态化,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精神成果。强化执纪监督,严肃问题整改。在首轮巡察工作中,校内巡察组对 12 个二级单位查摆出来的 9 大类问题,严格督促相关单位情况认真对照检查,建立工作台账,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切实抓好问题整改。学校把巡察结果作为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考核评价、选拔任用、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作为各单位加强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忽视问题整改、整改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责。

坚持校内巡察全覆盖和常态化,驰而不息地抓好反腐倡廉工作。把巡察工作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将巡察成果运用于学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

摘编自《贵州日报》20181023日第11


亚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王宝玺于晴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直是我国的追求。 双一流建设既要扎根中国大地, 又要借鉴国际经验。近年来, 亚洲多所大学在各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迅速崛起, 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这说明一流大学作为战略抉择, 是可以成功建设的。因此, 分析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特点, 借鉴其发展轨迹中蕴藏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内地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研究对象

2013年开始, THE连续发布世界大学排行榜亚洲大学世界排行榜2015—2017, 东京大学 (以下简称东大”) 、新加坡国立大学 (以下简称国大”) 、香港科技大学 (以下简称香港科大”) 在排行榜上都位居前列。它们之中有的办学历史悠久 (东京大学) , 有的建校时间很短 (香港科技大学);有的学科大而全”, 有的学科少而精。它们分布于亚洲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 是后发型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因此, 文章选取这三所大学为例来分析亚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特点, 为我国内地双一流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二、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特点

() 设置认定:政府直接设置并重点拨款

与欧美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更多依靠学校自身努力不同, 亚洲国家 (地区) 的政府对整个教育拥有很大权力, 亚洲世界一流大学设置更多是政府计划的结果, 是政府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政府在大学建设过程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东大是日本最早出现的欧美型大学。国大是新加坡政府设置的第一所国立大学。香港科大是香港政府为应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而创建的大学。

从三所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它们虽然创建初衷不同, 但都是政府重点资助对象, 政府在其追赶式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不干涉大学自主办学的情况下, 政府主导着大学的发展, 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保证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科研成果。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大学跻身于世界各个大学排行榜前列的物质前提。

() 办学理念:服务于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指导办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它指导着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理念均表现出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服务的特点。

从三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可以看出, 创建者对自身愿景和历史使命有着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能够考虑到学校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 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并将学校的发展与地区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等形势都促使东大需本着做大做强的办学理念进行学校建设, 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于世界公共事业。在新加坡全球化经济发展路线下, 国大理性地认识到扎根于无墙文化理念的建设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香港科大的创建者意识到由于资源有限, 无法办成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的大学, 关键是要做到高精尖。他们根据自身使命和实际条件,自建校起就选择了少而精的特色发展道路。

() 人才建设: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作为典型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 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走追赶式发展的道路, 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 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汇聚一流人才从事教学和研究, 是亚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又一特点。

三所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表明, 一所大学能否取得成功、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一支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而且可以提升学校科研能力, 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服务能力等。三所大学在延揽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上有着很多相似的策略, 如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模式, 一方面通过高薪待遇和自由的学术环境等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另一方面出台各种培养计划, 提供更多机会让本校教师到国际资深机构深造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

() 学科发展:实施“重点研究领域”的发展战略

一流学科建设是造就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在世界各个大学排行榜中排名上升较快的大学都是在一两个学科领域首先取得突破的。上述三所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确立重点研究领域的发展战略, 不断强化学科建设。

基础科学研究是东大科学研究发展的重点, 研究者们把研究的重点定位在对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领域。东大目前拥有多项世界先端科学研究, 如能源开发研究、地震火山研究、海洋研究、癌症研究等。

国大目前设有4个研究生院、3所卓越研究中心及26所大学研究机构与中心。此外, 国大还与16所国家级研究机构紧密联系,其在工程、生物医学、生命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实力备受公认。在2016年发布的全球大学科技竞争力排名”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Competitiveness Ranking of Global University, 简称ST-CRGU), 东大位居第11, 国大位居第42位。

2011年香港科大20周年校庆时, 当时的校长陈繁昌再次明确指出香港科大不是综合性大学, 而主要突出科技和商业两个方面。香港科大特别注重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和商业课程建设及研究生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五个重点研究领域:纳米科技, 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 电子学、无线通信及资讯科技, 能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工商管理教育及研究。这五大研究领域都在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三所大学的学科建设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这一点在2017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上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所大学都拥有若干强大的应用学科, 优势学科明显。同时,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新兴学科不断产生和发展。但是与东大和国大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相比, 香港科大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文方面并未开设太多的学科, 这与香港科大本身的定位有关。因此, 学科的设置不在于齐全, 能够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建设一流学科才是不断提升大学学科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三、启示

东大、国大以及香港科大作为亚洲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流高校, 有着一些共同特征。因此, 分析它们的成功经验, 对于顺利推进和深入实施我国内地双一流建设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结合我国内地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实际, 文章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 发挥我国制度优势, 集中力量进行“双一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7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中指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优势, 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从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到后来的不断推进, 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 但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相较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仅仅达到了及格线水平, 而与我们同处亚洲文化圈的东大和国大的成功建设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因此, 政府要承担起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规划、路径设计、资金和制度保障的责任, 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 集中力量推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 发挥我国的制度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 明确大学办学定位,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大学理想和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 是指导办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发展的兴衰与成败。境外大学不论是亚洲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其他高校, 都有清晰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而境内高校则往往很少谈及自己的办学定位, 一些高校虽然有自己的办学定位, 但也仅仅停留在文本上, 没有在实践中根据办学定位实施学校建设。我国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要确定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摒弃大而全的办学模式, 切记不要生搬硬套一个办学模板, 而要在坚持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实际条件和办学优势等, 科学合理地定位办学理念, 走独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 加强环境营造和平台搭建工作, 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

自由的学术环境、多元的科研平台是吸引众多国内外一流学者的主要原因。东大、国大和香港科大的成功建设都离不开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管是凭借高薪待遇引进世界人才, 还是为本校教师提供国际深造的机会, 吸引人才的关键都是自由的学术环境、多元的科研平台。随着全球化日益推进, 我国各高校也认识到在教师招聘上要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 但问题是往往招得来人才, 却留不住人才。不论是海外归国的优秀华侨, 还是在任的高校教师或校长, 时常出现另谋他就的情况。因此, 高校应该提供更加自由的学术环境, 给身在异乡的海外人才安全感”;搭建多元的科研平台, 给高水平教师队伍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 一流学科选择与布局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密不可分, 我国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长期忽视学科建设, 并未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学科建设, 也缺乏审时度势、果断取舍的魄力, 而贪图学科的大而全。境内高校在学科建设上要强化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区分度, 明确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定位;做到基础学科门类齐全, 重视基础学科中自然学科 (物理、化学、数学、生物) 对工科和商科的支撑作用;秉持学科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 确定符合自身的学科发展方向,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学科, 做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共生发展。

摘编自《高校教育管理 20186期,原标题为《亚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特点及启示——以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为例》


课程建设

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倾力打造五大金课

吴岩

金课水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两个热词,深受高教战线和社会媒体所关注。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第一次提出了金课概念,随后金课被写入教育部文件。

什么是金课吴岩司长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所谓高阶性, 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相反,水课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

打造什么样的金课吴岩司长提出了建设五大金课目标,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打造金课,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热烈氛围。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慕课建设与应用,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抓好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开辟智能+教育新途径。要抓实两堂社会实践大课,一个是有温度的国情思政金课,即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另一个是有激情的创新创业金课,即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如何打造金课吴岩司长强调要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建设中国金课提供五大保障,包括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评价保障和经费保障。建设中国金课,没有旁观者,都是建设者。金课建设要在文、理、工、农、医类全面精准发力,特别要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率先发力。要做好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以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引,打造一大批国家金课和地方金课。展望未来,如果我们建设了两万门中国金课,让金课异彩纷呈、多种多样,我们就可以说有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杀手锏,有了实现学生更好发展的金钥匙,从而让三个一去不复返变成现实。

摘编自中国大学教学公众号

大学通识类课程如何挤出水分

在很多大学生眼里,水课就是那种上课不需要好好听、教师教得有点马虎、课后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考试走个过场、最后却容易得高分的课,常见于通识类课程中。大学通识教育应如何应对水课

一、通识教育背负着大学的时代使命

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副主席罗德斯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员工能力未必是来自大学的专业课训练,而可能是来自通识课的学习。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应关注基本学习成果而非简单获取知识,有必要评估高阶学习,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质量。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提出,通识教育改革背负着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以成人为基本目标,强调对全人的培养,开展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追求卓越的必然命题,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雷曼提出,创新通常需要熟练掌握、忘却习得、发散思维、聚合思维4个步骤,传统中国高等教育往往重视第一步和第四步,要求学生尊重权威,美国高等教育则更重视第二步和第三步,注重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现代大学应当集合中美高等教育之长,完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4个步骤,实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雷曼说。

二、以“2+1”通识课程设置应对水课

水课的存在是大学生的普遍感受,差别就在4年就读大学期间,这样的课程多和少。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相比,通识类课程尤其是水课的重灾区,一个重要指标在于,学生课后在这门课程上投入时间之多寡。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介绍,北大前两年做过一份针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课程时间上的投入开始增加,但仍普遍低于11的配比,仅有约20%的学生课后投入时间超过两小时。李猛笑称:“‘水课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假如学生每门课的课外学习时间配比都达到31甚至更高,那他们就没时间吃饭睡觉了。他认为,降低课程数量,是提高通识教育课之课程时间配比的一个途径

与会专家表示,水课的存在与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也与通识教育课的设置方式有关。尽力为通识类课程挤出水分,是本科教学应当追求的一个目标,对此应该综合施策。

孙向晨介绍,复旦大学近年从七大模块的通识课程中共移除70门,占课程总量的33%,其中绝大部分是质量欠缺的水课

复旦大学为提高通识教育含金量开出的药方是,增加3学分课程,每门课程包括2学分讲授加1学分研讨,隔周进行小班化交流,强化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按照该校通识教育三年规划,接下来将重点建设503学分课程,完成现有通识类课程的提质升级工作。

三、表达交流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内容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管晓宏院士提出,表达与交流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他发现,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开设培养大学生具备读、写、交流等方面能力为目标的技能类课程,写作课是所有哈佛学生唯一的必修课。管晓宏认为,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和技巧是完成学士学位学习的必要条件。

西安交大从2012年开始为学硕班试点开设表达与交流课,侧重科技论文与学术报告表达。管晓宏表示,这门课的最终目标是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60学时课程,包括30学时基本语言表达和30学时科技论文与学术报告表达。

比如在写电子邮件方面,西安交大表达与交流课程告诉学生,要使用恰当的称谓,内容要简洁明了,落款和身份要清晰,唯一可省略的是时间,此外要善于运用原文抄附功能、抄送及不公开抄送功能等。

记者获悉,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三年规划中明确,将成立通识写作中心,开设通识写作课程,以两个学分讲授课程加一个学分写作课程的形式,开展小班化教学和高强度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8 1119日第1


他山之石

重庆大学开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新征程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面对高等教育的重任与挑战,重庆大学传承校训精神,勇担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zhòng dà使命,开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大(chóng dà行动。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水平有特色人才培养结硕果

1.突出能力为重 构建通专结合模式

为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作为工科特色比较突出的大学,重庆大学通过实践通专结合的教育理念,促进理工融合、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建设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践四大类通识课程,搭建了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每年开设课程120余门。

重庆大学构建了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像大学国文这样深受学生喜爱的通识课程。学校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成员,积极开展与国内其他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交流协作,积极推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

2.突破专业壁垒 实施跨界培养

重庆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实施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了完善的二专修读、辅修计划及转专业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每年约800余名学生跨专业修读。此外,学校还连续6年开展联合毕业设计(论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重庆大学的联合毕业设计形式多样,类别丰富。除了学部内部的联合毕业设计以外,重庆大学也已成为由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发起组成的国内首个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团队,成为八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固定成员。联合毕业设计改变了传统毕业设计的线型工作模式,打破专业壁垒,使各个专业参与者都能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协同工作,有利于建立多角度思维、跨界思维和整体化评价的概念。既促进了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全局意识和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性。    

3.以学生为本 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UC学院)迎来了首届56名本科生毕业典礼。学院首届学生培养取得硕果得益于校企协同培养(Co-op)模式和全英文课程教学。据UC学院中方院长张志清介绍,“Co-op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持续的、全日制的带薪顶岗实习,让同学们接受职场的零距离熏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锻炼自学、自我管理能力,在各领域、各行业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

UC学院的专业培养模式完全不同,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则实施中西贯通,文史哲、政经法贯通,本硕博贯通的教育模式。通过跨学科组织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才。

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是重庆大学始终不渝坚持的培养理念。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学校还成立了弘深学院,培养工程研究型、经济管理学术型后备人才;开设ACCA实验班,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开设中广核实验班、长江电力实验班,与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等合作成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心,培养应用与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人才。依托自主品牌汽车2011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涵盖汽车、机械、自动化、动力、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3+1+2”本硕连读、“3+2”直博生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被科技部门列为典型案例。

4.重构教学空间 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重庆大学把课程建设作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进覆盖所有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培育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课程。学校以MOOC课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以重构教学空间为突破口,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新老校区建设多功能远程互动录播教室用于跨校区授课和研讨,首批建设智慧教室22间用于小班化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于今年建成的研究性教学示范区内,教室里不再是一排排整齐的课桌椅和千篇一律的墙面,取而代之的是灵活摆放的扇形研讨桌、活动的研讨椅、高清显示屏、互动电脑一体机。

   

5.多措并举 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重庆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组建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创新创业工作,并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从线上到线下,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出台多种形式的措施支撑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学校在新生中实施启航计划,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深蓝计划,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31门,构建基于指导、培训、孵化全过程的创新创业竞赛模式,实施国家市级校级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年启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优势学科设立80余个科技类学生社团,培育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加大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2017年起单独设立实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11个国家实验教学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与地方政府部门、孵化器等合作建立校外平台,通过兼职导师、外聘专家等途径,组建以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为主、创业典型为辅的双导师团队,培育创新创业实践团队400余支,涌现出云威科技”“伏特猫”“焊武帝等一批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云威科技营收上亿元、伏特猫估值过亿元。

6.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引导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中期学生反馈(MSF)活动是重庆大学国家级别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开展的系列项目之一。依托该中心,学校打造了完善的中青年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中期学生反馈、微格教学诊断、微型教学演练等项目,帮助教师反思和优化教学。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打造金课。同时系统开展教职工入职培训、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英文授课培训、优质课程建设培训、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培训、卓越教学研修等常规培训和专项研修。

以持续改进为目标,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重庆大学还构建了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自我调查及第三方调查质量评价、本科教学绩效考核、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处理反馈机制有机结合的,覆盖生源输入培养过程毕业出口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数据分析体系。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形成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等全过程、多元参与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十年行动计划开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新征程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教育综合改革迈向深入,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站在新的起点,重庆大学根据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深入分析、缜密研判、周密规划,发布了《重庆大学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简称本科行动计划),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新征程。

1.中国特色重大风格行动计划深刻诠释本科教育内涵

本科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两步走发展目标、新三观理念引领、五大行动举措、六维度量化指标,深刻诠释了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建设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一流本科教育理念,体现了一流本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愿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学习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29年重庆大学成立100周年时,形成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总体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新三观理念引领:学校将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质量观、先进的教学观和教学发展观,用教育教学新理念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走向纵深。

2.五大行动举措持续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发布的重庆大学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等五大行动举措极受关注,是重庆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

1.优化专业结构,深化科教融合。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一流专业结构体系,包括以学科大类或主干学科为基础设置宽口径专业,实现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推进优势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开设新工科专业。推进产学研教融合,促进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

2.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重庆大学开始全面实行本科大类招生培养。学校97个本科专业按25个大类和12个专业进行招生,不同大类的学生在经过1年、1.5年、2年或者3年的通识教育后再进行专业分流,根据学习成绩、职业规划、兴趣志愿,选择大类下的专业继续学习。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学学术理念。构建教师评价与教师荣誉体系,推动教师加大教学投入。以研究性教与学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以“5C”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CreativityCritical think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打造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识获取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学校将设立教学创新奖、教学学术奖、教研融合奖,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实现教研融合的发展目标,打通教学研究成果与科学研究成果融合的路径。

4.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行动计划突出通识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统领性作用,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学校将在已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围绕“5C”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重整和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精神与探索创新、哲学审视与思辨求真、文化传承与沟通交流、社会认知与合作担当、自然生命与自我塑造5大模块,并将美育、体育、心理学、设计艺术、社会实践等通用基本能力培养的课程与环节纳入通识教育范畴,形成重庆大学通识教育2.0版本,为大类培养、学科交叉、通专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5.营造一流教学生态,健全一流本科教育支撑体系。为了保证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顺利实施,本科行动计划特别提出统筹本科育人体系顶层设计,构建全面协同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以一流的教育生态支撑一流的本科教育。

摘编自里瑟琦科教观察

南开大学建学习中心本科生做助教开展课业帮扶

为使学业困难的本科生能够补齐课业,提高成绩,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南开大学教务处特别成立了学习中心,针对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免费的课业帮扶。学校从本科生和少部分研究生中选拔聘请12位优秀的助教,固定时间、固定教室开展课业辅导。首期科目涉及高数、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必修课。帮扶举措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生的关注,短短两天就有300余名学生报名。一些同学在报名系统后台留言:为让学生顺利毕业,学校也是操碎了心

一、学习中心  切中学生需求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公共教学楼B423424分别是一间阶梯教室和一个多人研修间。这里被教务处开辟为课业帮扶的专用教室,既能适应大班辅导,也能满足小型讨论的需要。3门公共课中,高数最为火爆。

长期以来,社会对于大学学习存在一定误解,认为大学环境宽松,学生毕业不成问题。然而,事实上,要想顺利完成学业并不那么容易。考进985211高校,却无法毕业的新闻屡受关注。即便是北大、清华,每年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无法顺利毕业。

南开大学教务处教务行政科祝淑哲介绍,学生受到学业警示和无法顺利毕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困难,学生本人比较努力,但对本人来说专业学习过于困难,造成成绩不佳,转专业同样受到影响。二是心理问题,对本专业失去兴趣,丧失学习目标和动力,出现厌学、逃避心理。三是其他原因,如沉迷游戏、身体原因、家庭影响等。

总体来看,学习困难导致受到学业警示或无法顺利毕业的占较大部分,但同样是最容易帮扶的对象,若能够及时或较早地对开始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指导,相信在学业上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祝淑哲说。

二、教学相长”   重在帮扶实效

朋辈指导是学习中心开展学业帮扶的主导思路。学长学姐走上讲台,更能拉近教与学的距离。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伊始,南开大学教务处打破常规,选拔聘用优秀的本科生担任助教,旨在推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改革,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200余名优秀的本科生走上助教岗位。他们中学习成绩突出、具有辅导教学经验者被选为学习中心的助教老师。同时,也有部分研究生助教也参与课业帮扶

课业帮扶的效果初步显现。在学习中心感觉放松很多。原来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困惑,现在通过学姐的讲解不仅能学到具体的知识点,还掌握到很好的学习方法。商学院大一学生小邓说。

助教们也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在学习中心帮助同学很有成就感。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加深理解、二次学习的过程。之前是以学生的角色学习,现在则是以老师的角色讲解,角色的转换对我的表达能力、知识功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牛建伟说。

三、辐射带动  助力成长成才

教务处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留言里,不少学生也提出了更多的意见建议,希望能够增加针对专业课的学业帮扶和提供大学学习生活的指导。

南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中心副主任许亚楠介绍,一些理科学院的部分专业课难度较大,例如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数学分析、有机化学,这就需要学院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帮扶。通过校院联动,最大限度地覆盖到更多学业困难的学生。

此外,我们预期达到的帮扶效果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局限于单纯的学习辅导。学习中心还将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开展专题辅导和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规划好大学四年生活。许亚楠说。

事实上,学习中心只是南开大学教务处酝酿成立的学业指导中心的一部分。该中心的成立,旨在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南开公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师生共同体,提升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据介绍,中心将构建以校级名师面对面”“导师工作坊为引领,学院班导师制、学业导师制为支撑,学习中心为抓手,学务会开展评价监督的学业指导工作体系。

该中心的主要职责为满足不同类别学生在学业方面的需求,开展对学生在学业规划、学业困惑、专业选择、学习困难等方面的指导和帮扶,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采用学业指导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课程的朋辈辅导、专题讲座、学业指导手册的编制、学业指导课程建设等,开通电话预约和网络预约系统,在教学楼设立学业指导工作坊,由学务会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开展专题调研,对学业指导中心的工作进行监督反馈等。

南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邵庆辉介绍,成立学业指导中心对学生成长成才非常有必要。一是可以为师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师生交流;二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业相关的咨询,帮助学生规划未来发展,树立人生目标;三是可以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学业帮扶,提升人才培养成材率;四是把学生学业反馈及时纳入教学中,形成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支撑。

建设学业指导中心是学校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务实举措。目前,学业中心顺利试运行,展开了朋辈间的互助式学习、分享式学习。下一步,我们将健全学业指导工作体系,通过多方协调共同推动,全方位支持学生学业发展,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川勇说。

摘编自南开新闻网


高教动态

近期重要政策

1.《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教师〔201816号)

2.《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教师〔201817号)

3.《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政法〔201817号)

详见教育部网站

多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对科研领域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科技部、央行、国家发改委、最高检、民航局等联合签署了《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研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构筑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

备忘录显示,实施联合惩戒的对象是在科研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列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相关责任主体,包括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及项目的承担人员、评估人员、评审专家,科研服务人员和科学技术奖候选人、获奖人、提名人等自然人,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科学技术奖提名单位、全国学会等法人机构。

对于实施方式,备忘录显示,一是科技部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向签署本备忘录的相关部门提供科研领域联合惩戒对象的相关信息。同时,在“信用中国”网站、科技部政府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向社会公布。其他部门和单位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奖惩子系统获取科研领域联合惩戒对象信息,按照本备忘录约定内容,依法依规实施惩戒。二是建立惩戒效果定期通报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可定期将联合惩戒措施的实施情况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奖惩子系统反馈至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

摘编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

破除唯论文痼疾的现实路径

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专项行动。

中国的科技评价体系将迎来巨大变革。不过,在清理“四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四唯”之“唯”指的是“唯一”“唯有”、“唯独”等极端情况(也包括“为论文而论文”等情况)。因此,破除“四唯”,尤其是“唯论文”现象时,应考虑到我国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发展阶段,“一步到位”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一个国家的科技评价体系,跟这个国家的总体科研在国际上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与该国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总体科研在国际上的发展阶段有关。前者可以用跟跑阶段、并跑阶段、领跑阶段来描述;后者可以粗略地用“国际一流”“国际二流”“国际三流”和“国际不入流”来划分。科研评价既不能超越其发展阶段,也不应落后于其发展阶段。破除“唯论文”评价也是如此。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最核心的产出依然是“论文”。处于“国际三流”的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在现实中总体上以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学科分专业)作为评价的“指挥棒”,有其合理性。如果“国际三流”的大学也以所谓通过同行评议对“论文本身”的原创性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那就超越其发展阶段,这是因为“国际三流”的同行评议低劣,官本位、关系等非学术因素在科研评价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实中容易出现“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状况。

处于“国际二流”的大学,现实中通常在科研评价中以影响因子为主,兼顾论文本身。如果一所大学已经建设成为“国际一流”,但它仍然坚持以影响因子评价为主,那就落后于其发展阶段了,不利于其保持或提升“国际一流”的地位。

观察国际一流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如德国马普学会,国际一流科研评选如诺贝尔科学奖评选,会发现它们完全不看影响因子,只看论文以及科研成果本身的原创性和影响力,这样的科研评价可以说是科研评价的最高境界。比如,屠呦呦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9岁快退休的女副教授唐娜·斯特里克兰被授予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除了极少数已经跻身国际一流以外,绝大部分处于“国际二流”和“国际三流”阶段。在这样的状态下,“国际三流”大学的科研评价主要看影响因子,“国际二流”大学的科研评价主要看影响因子并兼顾论文本身,有其充分的现实合理性。而已接近或已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如果仍坚持以“数论文”为主导来进行科研评价,那就不利于其作出原创性科研成果了。

就目前我国科研状况在国际上的总体状况而言,较为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应该是分阶段地从以影响因子为主导兼顾论文本身的科研评价,改革为以论文本身为主导的评价。所谓以论文本身为主导的科研评价,就是要做到不唯论文发表的期刊是否是《自然》《科学》《细胞》(CNS),不唯是否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不唯是否高影响因子或一区SCI/SSCI期刊,不唯是英文发表还是中文发表,而是依靠由高水平、高质量、高公正性的高度负责任的国内外学术同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论文和成果本身的原创性和优先权进行同行评议。

摘编自刘立科学网博客

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停办对不起良心的专业

201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指出高等教育要回归本科教育。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

为全面发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推动“双一流 ”建设高校率先建设一流本科,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

准确把握中国高等发展的阶段特征,要特别警惕,我们的身子、脚已经迈入到普及化阶段里了,但是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精英化阶段,所有事情都是用精英化的视角考虑,这样不对。

对于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专业、 课程、教师、质保这四点有变化,整顿本科教育就有突破口。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应该停办了。对学生发生作用的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我们把课程建好,就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网

把牢高等教育出口

华中科技大学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引发舆论关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每所大学抓本科教育质量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近期以来,从取消毕业前再给一次考试机会的清考,到科目平均成绩达到70分才能毕业,各地高校纷纷推出新规,严格学业考核,铁腕整治学风,严进严出正在成为高校的共识。

有人认为,如此严格对待高校学子未免不近人情。然而,毕业关口过松,才是对大部分努力的学生不负责,对殷殷期盼的家庭不负责,对高校教育质量不负责。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出的6000多万名本科毕业生,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培养决定着科研工作能否得到新鲜的血液,劳动者队伍能否匹配社会的需求。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回归大学教育本质,就是要为社会提供质量过硬的一流人才。

也因如此,把牢毕业出口是大学必然的选择;对学业不合格说,理应更有底气。建立教育淘汰机制,也彰显了教育公平的追求,是各国高校的通行做法。教育惩戒警示制度的完善,不单会为混日子的学生敲响警钟,更会以硬性约束倒逼自主学习。

毕业考核要以结果为导向,教书育人则要以过程为导向。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么简单,学校要加强日常管理,教师也要完善培养方式,以金课取代水课,以引导取代灌输;另一方面,树人不仅靠育才,更靠立德,高等教育需更好地兼顾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养成自律自主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做足功课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1029 5

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

111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在京举行。近2000位来自全国各高校学科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为全面振兴我国本科教育保驾护航。

陈宝生表示,要牢牢抓住这个核心,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广大教师要做到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紧紧抓好这个根本,教育学生刻苦读书学习,狠抓学习资源建设,专业要建,课程要建,资源要到位。要狠抓本科教学秩序整顿,严格过程管理,严把出口关。切实抓住这个关键,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完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着力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与管理制度改革。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表示,新一届教指委要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好参谋咨询、指导引领、凝聚队伍、监督推动重要作用。要抓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指导高校抓好教学秩序大整顿,抓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地生根,指导高校抓好专业内涵建设,抓好建设金课、淘汰水课,抓好教材编写和使用,抓好教师教书育人,抓好学生刻苦学习。

据悉,经严格审查,新一届教指委最终遴选出委员5550人,包括主任委员111人、副主任委员710人,其中3611人是新任委员,占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1102 08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最新评估结果

教育部科技司发布《关于2018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结果公示的通知》,公示了892018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评估结果。共有14个中心评估结果为优秀,67个中心评估结果为合格,8个中心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资源共享、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学科建设与发展、集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工程研究中心搞得好,则依托单位在工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定有较大突破。

今年6月,教育部科技司曾发布了2018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名单,共有91个工程研究中心参加评估,分为5个组。不过从今天公示的结果,仅有89个,可能是由于有两个并不符合评估要求。

14个评估为优秀的中心仅有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为非211高校上海理工大学,其他13个中心依托单位皆为211高校。

67个中心评估结果为合格。北京科技大学在这次评估中表现不错,有三个中心被评估为合格,数量位居前列。评估为合格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也有一些是非211高校,比如国内建校最早的农林院校之一福建农林大学,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现为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的哈尔滨理工大学等。

8个中心被要求限期整改。以北京工业大学、长江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大连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为依托单位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被要求限期整改。根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解释,限期整改就是对评估不佳的工程中心给出的黄牌警告,若这些被要求限期整改的工程研究中心一年内再次评估仍没有什么大的改进,中心则会被撤销。在这8所被警告的高校其中,有两所985高校不幸中标,它们是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大学。

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中心下一步的建设。教育部会对建设成绩和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工程中心给予相关支持,并视具体情况推荐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秀的予以大力扶持,建设情况不佳的被警告,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会被撤销。

摘编自学术桥,原标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最新评估!8个限期整改,两所985不幸中枪》

7%的高校获得七成政府拨入科研经费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以下简称"研发经费",英文简称"R&D")支出已超过1.76万亿元,经费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从投入强度*来看,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该数值达到2.13%,再创历史新高,而在2016年时,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11%)就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位居全球第12位,介于法国(2.25%)和第13位冰岛(2.10%)之间。

除了规模、强度之外,中国研发经费增速更是保持世界领先。2013-2016年间中国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1.1%,而同期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为2.7%2.3%0.6%

一、高校研发经费:增长速度快,占比却不乐观

事实上,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机构是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那么,在我国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些钱都用在了哪些地方呢?按照科研经费的执行主体划分,各国的研发经费主要流向各类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以及高等学校。

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校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总经费的7.2%与之对应各类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分别占比77.6%13.8%而在英国,法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均超过20%,德国、美国则超过15%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各国高校而言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支持。从下图不难看出,在2015年,63.5%的政府科研经费流向了政府属研究机构,仅有21.1%流入高校,不到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一半。由此可以推断造成中国高校研发费用占比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政府投入的不足。

中国政府对研发经费的投入虽大,但由于政府支撑不足,实际分配到高校占比不足10%,中国近两千余所高等院校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该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经费?

二、七成政府拨入经费集中在不到一成的高校

从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发布的历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中收集、整理出的2017年各类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数据,不难看出,2017年政府总计拨给高校科研经费980.2亿,其中约69%675.1亿流入了"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

如果考虑到高校的数量,2017年,科研经费部分共有1760所高校纳入统计,其中"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113所,占全国高校数量约6.4%,也就是说,全国政府拨给高校科研事业费的69%集中在了全国不到7%的高校。

从各个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来看,高校之间的不平衡则更加突出。2017获得政府资金拨入最多的0.5%的高校(一共10所)共计获得政府资金253.7亿,占去了当年政府投入的高校研发经费的26%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了更加让人吃惊的数据,在报告提供的所有高校中获得政府拨入科研经费最多的5%的高校占有了政府拨给高校总科研经费的71.9%10%的高校占据了经费总数的85.3%,而20%的高校占有的全部经费的95.5%,也就是说剩余的1400多所高校仅仅获得了不到5%的政府科研经费,即49亿人民币。

而这一现象不仅仅发生在2017年一年,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我们找出了2008-2017年,连续十年出现在"政府划拨科研经费排名前50高校"中的高校。根据统计,10年一直在榜的高校共计39所,几乎全部都是"211"院校。

一般来说,科研系统主要是按照科学家的能力高低和其对科学的贡献大小来分配资源和奖励回报,"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与其他高校在功能导向、培养宗旨、生源差异等因素造成经费差异。但即便如此,中国高校科研之间的经费差异之大以及其带来的消极后果仍不能忽视。

摘编自搜狐教育,原标题为《7%的高校获得七成政府拨入科研经费其他1647所怎么办》

中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居第四,占总数6.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信所)发布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称,2017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57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当年共发表论文10803篇,其中,中国论文699篇,占总数6.5%,排名世界第4位。仅统计原创论文和述评两种类型,则中国论文有443篇,也排名世界第4位,比2016年上升1位。

2017年,《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和《细胞》(Cell)三大国际名刊共刊发论文5697篇,其中,中国论文309篇,排名世界第4位,也比2016年上升1位。

当天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还显示,截至2018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24825篇,占世界份额17%,比2017年增加23.3%,中国热点论文数为842篇,占世界总量27.6%,两者世界排名均继续保持在第3位。

摘编自学术帮

广东将大手笔重点建设41所大学和147个学科

13日,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全省41所本科高校和 147个重点建设学科入选。名单如下:

一、提升计划建设高校

㈠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⒈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⒉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同时列入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㈡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

广东诲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惠州学院、五邑大学

肇庆学院、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源校区

㈢特色高校提升计划

广东财经大学、忡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药科大学、星海音乐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晓、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警官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航海学院、东莞理工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二、重点建设学科

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中,41所本科高校有147个重点建设学科。其中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有81个学科入选,重点建设高校51个,重点学科建设高校30个;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高校共有27个学科入选;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共有39个学科入选。暨大、华农、华师重点建设学科数居榜首。

三、纵深: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

广东还仅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不是教育强省,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正是要解决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遴选建设高校的总体思路是,从现有建设基础出发,以增量方式统筹推动建设,即充分考虑前期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等系列工程建设基础,将一批行业特色鲜明、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新增纳入建设范围。

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是广东省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该计划建设周期为3年,实施时间从2018年至2020年。

简单点来说,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系列工程构建了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工程的1.0版本,高等教育冲补强计划就是2.0版本,是上一轮的升级版。广东将以该项计划为统领,致力打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

冲补强强调分类发展,把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都同时做强。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三类组团,将设定不同的建设目标和任务,采用不同的评价机制,引导各类高校遵循办学规律,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物力投入到内涵发展上去。

最后,冲补强计划要服务创新驱动。三类高校组团,瞄准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学科,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为广东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有力支撑。

摘编自广东教育头条,原标题为《冲补强名单公布!广东将大手笔重点建设41所大学和147个学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三期名单公布 178个学科入选

118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名单的通知》。全省高校共有178个学科进入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名单范围。

南大有19个学科入选,包括理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东大入选的学科有12个,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等。不过,这两大高校并不是入选学科数量最多的,最多的是苏州大学,一共有20个学科进入立项名单。

摘编自江苏省教育厅网站

多省给大学专业动手术,退出机制有章法

在专业建设方面,高校是有退出机制的。一些招生就业不理想、学生转出率高、社会评价低、知识陈旧的本科专业和学位点被学校撤销,这显示我们已逐渐建立高校专业退出机制。

一、近期专业退出情况

湖南:19个专业拟撤销

《目录》中备注栏内标有“拟撤销”的专业,是相关学校在2017年专业综合评价过程提出撤销的专业,2018年起停止招生。同时,相关学校须在20187月本科专业申报时,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与信息服务平台中正式提出撤销申请。

江西:主动砍掉200多个专业点

江西为了解决高校专业设置没有与市场有效对接的问题,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已有28所高校主动砍掉200多个专业点。

辽宁:撤销不适应社会需要、就业质量低的专业点476

2012年以来,辽宁省对连续有三届及以上毕业生的专业点开展综合评价,累计限招、停招、撤销不适应社会需要、就业质量低的专业点(方向)476个;撤销重复设置严重、就业率过低的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本科专业33个;停招培养质量过低的本科专业162个。

山西:到202012月,将“砍掉”大约200个专业

山西省教育厅透露,山西省将对各高校专业动一次“大手术”,这次“大手术”的靶标非常清晰,力争到“十三五”末,全省高校现有本科专业数量削减15%20%,总数削减200个以上。

二、该如何让专业退出有章法

而对于那些遭遇“不幸”的专业,高校应该让它如何“体面”退出?如何避免专业被暂停或裁撤给相关学生、教师等造成不利影响?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做法可以有一些启发。

1.专业退出原则。在以下情形发生后,将考虑该专业暂停招生或退出:

1.专业注册人数偏低,不再能够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使命的需求。根据《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专业评价指南》,在5年一次的专业评价中,发放学位数量少于5人的专业,将被视为“人数偏低”,将被校方考虑终止招生。

2.专业本身已经成为专业合并、重组计划中的一部分,需要被裁撤。

3、专业学生人数达标,但由于预算或资源配置问题,被迫暂停招生或退出。

与设立新专业一样,任何情况下的专业暂停招生或退出,都需要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进行,同时也需要广泛的沟通、其他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一致性文件等。

2.专业退出生效。专业暂停招生、退出、重建的建议书完成后,必须满足以下要求才能生效:

1.被该专业或院系教师审查并批准。

2.被学院或学校层面审查并批准,通常是学术规划委员会或者同等类型的机构,随后上交学校教务长。

3.对于本科专业来说,建议书必须被学术规划委员会审查并批准;对于研究生专业来说,建议书则必须由研究生部执行委员会审查并批准。

4.教务长批准后,建议书会被发放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所有相关部门(包括招生、招聘、宣传、财务部门等)。教务长也需将建议书上报给威斯康星大学系统。

摘编自麦可思研究,原标题为《停招!多省给大学专业动手术,退出机制有章法……

加强本科教育,这些地方及高校做了什么?

浙江: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提出18条实施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提出十八条实施意见。其中要求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监管,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强化质量监控。

《意见》要求健全学业预警和退学制度。建立课后学业辅导和答疑制度。对专业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应提醒并指导其及时转换至适合自己的专业继续学习。对在本科专业学习有困难的允许转为专科。对在本校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争取开展试点,允许其转入低于当年相同生源地学生同段投档分数线的学校或成人教育学院继续完成学业。

中国农业大学: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一票否决”依据

中国农业大学公开发布“实施‘双一流一卓越’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学校提出,把一流专业作为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把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条件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集成到专业建设这个平台上,是学校改革的基本理念。

通过两次修订教师教学奖励政策,学校显著提高了教学奖励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条件中,继续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考核中的比重,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的“一票否决”依据。

院士走进本科生课堂,亲自担任核心通识课程的主讲教师,校内外教学名师组成课程团队参与一线授课,在中国农业大学正成为新常态,而这得益于该校实施的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

复旦大学:试点实施新的“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是复旦大学根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原则构筑的新型多元育人体系。“2”指的是前两年以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夯实学业基础,“X”指的是多元发展——在本科第二阶段,学生们都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人生规划,选择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不同路径,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为配合新的本科培养体系,复旦将本科教学质量在教师绩效分配中的权重提高到超过50%,同时加大投入,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与社会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教师实际收入主要由教学工作质量决定

合肥工业大学近年来呈现出“教学与科研共进,人才与成果齐飞”的态势。“学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践行‘四个服务’最重要的途径,引导教师回归课堂、回归本科教育,重塑教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知识创新的科学研究价值观,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合肥工大校长梁樑介绍说。

学校将教师的薪酬级别与教师的实际收入分离,教师的薪酬级别主要由科研水平决定,而教师的实际收入主要由教学工作的质与量决定。每年年度考核,聚焦的是教师教学工作;而教师职称晋升时,则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学校规定,基础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总成绩的50%,专业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总成绩的40%,而其他成绩,来源于教学中的过程管理,以此倒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摘编自麦可思研究,原标题为《实际收入由教学工作质与量决定、教授全员授课……这些高校是认真的!》

清华大学出台新政衔接基础教育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广实施,大学、中学衔接问题正逐渐引起不少高校的重视,清华大学一直走在国内高校前列。她在探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无缝衔接方式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请进来”的方式。

清华大中衔接活动的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除每年例行召开全国重点中学校长会,又在本科生开学典礼邀请数十名中学校长代表现场观礼。

举办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培训班,为广大中学校长提供聚在一起进修、研讨、交流的宝贵机会。

面对学生,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在相继举办了首届“全球创新冬令营”和首届“全球创新夏令营”,将国内优秀高中生带到了美国西雅图,通过学习、参观、挑战赛等形式,让大家学会探寻如何应对世界性的主要挑战,丰富了大中衔接教育的内涵。

清华将多个活动“打包”在一起,注重增强中学在清华的体验。活动不仅由招生办负责,学校还会利用各部门、院系资源优势形成“组合拳”。近年来,学校还坚持“走出去”,通过选育结合的方式践行“全程育人”的招生理念。

推出iTsinghua学堂,让招生回归教育本质,进一步加强选育衔接。该项目是一次难得与院士等知名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包括20余名院士在内的140余名清华学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在进入大学前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培养起对于学科专业的初步认识,从而做好生涯规划。同时承载着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来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担当。

在国际招生方面,清华利用多种渠道提升招生宣传的效率,并增强宣传的精确性。

此外,清华正以更开放的姿态,通过和其它大学及中学一起“建平台”的方式共同探索中国大中衔接的新范本。如清华大学联合全国40余所高水平大学和重点中学联合发起“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与课程同时启动的是理事会的成立,实行联合理事长制。

清华大学还举办中美中学校长论坛,这也是衔接国内外基础教育,搭建中外大学中学交流平台方面的新尝试。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建平台”,清华正构建起完整的大中衔接清华版“解决方案”。

摘编自一读EDU

北京大学大力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

在翦伯赞同志诞辰120周年暨《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新任校长郝平表示,人文学科是北大的“本钱”,学校将下大力气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那些意义重大、着眼长远的学术项目, 注重学术的传承与积累,为文科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和资源保障,确保北大文科的学术传统能够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确保人才辈出、名师云集、成果丰硕。

目前而言,复兴人文学科,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就是“充实教师队伍,补充人才”。与北大“救文”相对应的是“人文学科在没落”的社会普遍感受。今年10月,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等部门酝酿多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计划出炉。其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原先数学、物理学等基础上,首次增加人文学科,实施范围扩展到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

除了人文精神浓厚的北大卯劲增强文科力量,其他高校也在近几年开始逐步注重人文学科的建设。清华大学评选出18为首批文科自身教授,通过改革教师队伍人事制度,在“短板”文科上再度发力。武汉大学召开文科院长论坛,华东理工大学宣布成立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人文学科复苏之势正在到来。

摘编自澎湃新闻,原标题《多家高校“振兴文科”,北大:大力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

清华、北大、北理工等多所高校建智慧教室

近几年,教室改造仿佛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大学里新建的“智慧教室”成为了学生们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一、多所高校建智慧教室

北京理工大学的智慧教室里,同学们只要扫一下墙壁屏幕上的二维码连接手机,就可直接进行投屏。他们的课后作业和课堂上碰撞出来的火花,也可用笔写下来之后随投随讲。不规则形状的桌子,更是可以任意组合桌椅,进行“圆桌讨论”。

最重点,教室前后的三台高清摄像机,真的是可以360°无死角直播和课程录播,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人脸识别。而在40公里外的中关村校区,教务处的老师也在收看着这堂课的远程直播,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资源服务中心设计并改造了教七楼、教四楼语音教室、科技楼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改造。在新教室里,环形屏幕上可同时呈现PPT、网页、学生作业,师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提问与回答,甚至将来可通过iPhoneiPad等移动设备在教室外完成课程。

北京大学近些年一直在推进小班课教学模式。2006年,北大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研讨学习的需求,针对校园内自由研讨空间不足和学校小班制教学教室稀缺的问题,开始进行教学楼改造工程,增加小班教室的建设。

清华大学将三教7间扶手椅教室改造成讨论教室,将桌椅更换为变形桌椅,只要将桌子旁边的副板撑起来,就可以将六张方桌围成一个圆桌以展开讨论。

还有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一大批高校,或完成改造投入使用或规划实施,根据师生需求积极引入技术手段,倡导主动型学习。

二、智慧教室上课效果

智慧教室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教学环境的重构,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从传统的“粉笔+黑板+PPT”的教学形态中解放出来,同时推动了教学互动中学生课堂参与率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改变。

三、成功的教室改革需要满足什么?

人影响空间,空间也影响人,高校在重建教室的时候应当考虑人与空间的平衡。根据国外高校管理者的改造经验,成功的学习空间创建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  教师需要得到发展;2.  空间应有灵活性;3.  平衡前期成本和长期投资;4.  明确空间的所有权

改造教室的生态环境、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推动教师思考新的授课方式,重构学习空间的趋势和做法值得高校深入思考。

摘编自麦可思研究,原标题为《清华、北大、北理工等多所高校建智慧教室,成新晋网红打卡地》

江苏省印发《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文件形式明确了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基本权利、主要职责和管理机制等。

一、《意见》简介

《意见》指出,坚持师德为先,坚持育人为本,坚持质量为要是对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要求。其中,明确要求研究生导师确保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意见》规范了研究生导师的选聘制度。明确选聘原则,凡存在师德问题的,一票否决;实施评聘分离,对聘期内无项目、无经费、无成果的研究生导师原则上暂停招生,培养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研究生导师至少三年不得招生。

《意见》提出,要注重研究生人文关怀。研究生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谈心谈话,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压力和身心健康,努力帮助研究生解决实际困难,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指导研究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就业创业帮助。

《意见》还提到健全联合指导机制。培养单位要主动打破学科和单位界限,鼓励跨学科、跨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学科交叉和联合指导中,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团队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实行校内和行业研究生导师“双导师制”。博士研究生培养要积极探索境内和境外研究生导师“双导师制”。此外,新增研究生导师一律实行“先培训、后上岗”。

二、明确导师十条红线

除了上述的意见,关于印发《江苏省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试行)》(以下称“十不准”)的通知也同时下发。

“十不准”严格为研究生导师划定了红线。包括不准讲授违反我国法律法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发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损党和国家声誉的负面和消极言论;不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准在招生中徇私舞弊;不准因非客观原因不履行实际指导责任;不准长时间不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不回复研究生的学业询问和论文审阅诉求;不准签署虚假意见;不准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助研津贴,故意迟发、克扣研究生助研津贴;不准侵犯研究生学术权益;不准让研究生承担科研活动等相关费用;不准安排研究生承担属于私人领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务。

三、违规处理办法

而对违反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以及“十不准”的情形,视情形给予暂停招生资格、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直至给予相应处分等,切实保障研究生导师队伍风清气正。

摘编自新浪网及麦克斯研究,原标题为《这个省的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谈心,更不准安排研究生为自己打工” ……

江苏镇江对硕士以上人才购房补贴,博士毕业生补贴20万元

江苏省镇江市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出台毕业生就业创业购房补贴的实施细则。自2019年起,于每年7月工作日期间,由申请人所在企业负责统一申报,人才资格认定后,3年给予硕士、博士毕业生申请人15万元、20万元的购房补贴;购房补贴按照第一年40%、第二年30%、第三年30%的比例予以发放。

细则明确申报对象的类别有:在镇江市企业(须依法在该市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就业的双一流高校(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驻镇高校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不含劳务派遣人员),出国(境)留学并在国(境)外取得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在院校为世界综合大学排名(指QS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前500名高校的也可提出申请;与该市市区(包含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镇江新区和镇江高新区)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年以上并缴纳社会保险金的;同时,初次来镇就业创业缴纳社会保险之日起不满5年的。

细则明确了补贴标准和期限:分3年给予硕士、博士毕业生申请人15万元、20万元的购房补贴;购房补贴按照第一年40%、第二年30%、第三年30%的比例予以发放。补贴申请人所购房产为一人所有的,补贴金额分学历按照15万元或20万元核定,最高不超过房价总额的30%;房产为多个产权人共有的,补贴金额按补贴申请人所占房屋产权份额核定核算,每个人按学历分最高不超过15万元或20万元,享受的补贴总额合计不超过房价总额的30%

摘编自澎湃新闻

教育领域放宽外资股比限制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将加快教育领域开放进程,放宽外资股比限制。习近平表示,中国正在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

教育领域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这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教育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信息。我国《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外资将限制进入教育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及外方为实际控制人的社会组织不得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因此,教育领域放宽外资股比限制,主要针对非义务教育领域的学校办学,这有利于吸引外资进入我国民办非义务教育领域,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教育选择。

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允许境内外资金依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境外资金的比例应低于50%;鼓励民间资金与中国境内学校合作赴境外办学,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的精神,未来应当对这一实施意见进行调整,突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境外资金的比例应低于50%的限制,这是民办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利好。

对于引进外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此间有两种意见值得关注:一是引进外资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学校或者教育项目,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何作用?二是如果境外资金的比例突破50%,怎样做到国内学校对办学的主导?对此需要理性分析。

而外资占更大股份比例的学校在我国内地办学,可以通过依法治教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来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一方面,所有在我国举办的学校,哪怕是完全由外资举办,都需要遵守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游离在法律监管之外。之前,我国整顿一些面向内地学生的采用国际课程教学的民办小学,要求不能只用国际课程,必须开齐开足义务教育课程,这是落实《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办学的要求——作为义务教育学校,这类民办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可引入国际课程。

另一方面,我国正在推进学校办学实行现代治理改革,不论是营利性的民办学校,还是非营利的民办学校,都要进行现代治理,即学校要成立董事会(或理事会),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是由举办者(出资方)直接参与学校办学。这种现代治理方式,有利于坚持教育家办学的原则,可以避免出资方对学校办学的影响。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116A2版,原标题《教育领域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是重大利好》

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正式运行

英国剑桥大学建校800年来唯一在境外以学校冠名的科创中心——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在江北新区正式启动运行。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会见了剑桥大学副校长艾莉斯·费伦一行。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首期合作领域,将聚焦综合智能信息技术、健康医疗和智慧城市建筑建设及管理等,致力于整合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构建成长性好、技术优势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创新转化体系,与南京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在项目对接、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张敬华指出,加强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共同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是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关键抓手,目的就是把高校的创新与地方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释放科教资源的创新活力。希望进一步扩大与剑桥大学的全方位合作,把剑桥大学的创新资源、创新成果与南京的创新发展和广阔市场连接起来,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

艾莉斯指出,大学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剑桥大学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将通过南京科创中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把南京科创中心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

摘编自《南京日报》20181106A1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